原标题:回到诗山老家,任性每天四处采风,南安画红砖古厝、走红住乡画闽南民俗、用画画普通人生活,笔留想用自己手中的任性画笔留住乡愁——吴尚源:“任性”半生,归来仍是南安少年
记者 苏明明
如果说听凭秉性行事的人,是走红住乡任性的人,那么吴尚源就是用画一个任性的人。
吴尚源,笔留南安诗山鳌峰村人,任性求学时,南安“任性”地只学美术;绘画时,走红住乡“任性”地只学国画;成了画家,用画又“任性”地回到老家只画自己想画的笔留。
吴尚源的画在网上走红了,成为外地人了解闽南的窗口,也勾起了闽南游子对家乡的记忆。
任性求学读书只读美术
吴尚源对于画画的热爱源于祖父吴子明。“他有一间房,是专门用来收藏字画的。”吴尚源说,小时候进了那间房,他是不敢胡闹的,犹记得,祖父执着他的手,教他用笔墨纸砚。
上世纪80年代,吴家就订阅了《中国书画报》等刊物,这些专业美术刊物成了吴尚源的启蒙书。吴子明还常带吴尚源去大嶝岛,拜访书画大家郑晨钟,一住就是三四天。在郑晨钟的启蒙下,吴尚源正式踏上国画这条道。
“小时候很调皮,学习成绩也不好,唯一能让我安静下来的就只有画画。”吴尚源说,初中毕业后,小伙伴们都奔往深圳淘金,父亲吴火龙却希望他能多读点书。“要我读书可以,我只读美术。”吴尚源任性地说。
吴尚源还做出了一件大胆的事,他给中国八大美院的院长都写了一封信,表达他对于画画的热爱。没想到,中国美院还给他回了一封信,并附上招生简介,湖北美院一位老教师给他回了一个电话,鼓励他在画画这条道上走得更高更远。
“一下子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也坚定了我的信心。”可只是初中毕业的他,远远够不上八大美院的招生条件。吴尚源又在美术刊物上找到了东北一所民办美术院校的联系方式,对方也给他寄来招生简介。
吴尚源打算收拾行李只身前往,家中长辈是万万舍不得,只能托人在泉州寻找美术类的院校。“我只学国画。”吴尚源再次任性了一回,于是家中长辈就送他入读泉州东凤美术学校。
任性教学教书只教国画
尽管当时的东凤美术学校只是一所民办学校,但聘请的教师都是泉州有名的书画家,吴尚源在这所学校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老师鼓励我们,要想学好画,就要抓住机会继续深造。”吴尚源说,当时班级掀起了读书热,有的在床顶拉上两条铁丝,用来放书,闭眼睁眼看到的都是书;有的躲到了寺院,清清静静地读书。而这些疯狂事儿,吴尚源都干过。
凭着这股拼命劲儿,这一届学生都考出了好成绩,不乏中国美院、北师大等名校。而吴尚源当时考了第五名,出于保守,他只报泉州师院。
“大学里有更多自主性,教会了我独立思考。”吴尚源阅读了大量与美术相关的书籍,与同学联合举办画展,当时他就悟出了一个道理:艺术来源于最纯真的生活,正如杨丽萍的孔雀舞、谭盾的音乐,而画画也是如此。
毕业后,吴尚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工艺品厂,2年多的工作经历让他越来越无法忍受自己的画笔只是用来生产流水线作品。吴尚源任性地辞职了,“我希望我的笔是用来创作的”。
在老师戴毅强的引荐下,吴尚源外聘到华侨职校,成了国画鉴赏课的老师。
教学生画画,吴尚源不会一刀切,“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适合的画风也不同”。吴尚源会给每个学生推荐适宜的学习之路,是“婉约派”就不会给“豪放派”的学习资料。正因如此,即使国画鉴赏课不是主课,报名的学生仍是每学期爆满。
直到华侨职校取消国画鉴赏课,吴尚源才离开学校。即使学校希望他能继续留教素描、水彩等,吴尚源还是任性地拒绝。
任性归乡想画闽南风情
离开华侨职校,吴尚源又在戴毅强的画室里教了两三年国画,直至2013年决定回到家乡。“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闽南地方的民俗也在发生着变化。有些已经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视线,我想通过画笔来呈现闽南的风情,留住这份乡愁。”吴尚源说。
有朋友劝他,留在泉州也可以创作出闽南风情的绘画,吴尚源却觉得,地方民俗目前保存较好的应该是乡下,因为乡下的发展相对慢些,受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小,乡亲们在传统民俗节日上也比城市居民来得虔诚。
吴尚源选择回到诗山镇鳌峰村。“大多数人对于家乡的情感总是最热烈的,如同阿尔之与凡·高、塔希提之与高更、巴比松之与米勒一样。”仅鳌峰村,吴尚源就创作出上百幅作品。行走在乡间,吴尚源常常遇见村民热情打招呼:“又来拍照?不是前几天才拍的吗?”
如今,吴尚源每天四处采风,画红砖古厝、画闽南民俗、画普通人生活。吴尚源创作出的作品广受好评,有着“北国一枝笔”之称的刘树鹏通过吴尚源的作品认识了闽南,赞他“信手随笔皆诗意”,而两人却从未见过一面。《香港泉州报》曾刊登了一整版吴尚源的作品,还有不少海外游子特地给他留言:“你的作品是我的乡愁。”
“我想走遍、画遍南安每一个乡镇。”吴尚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