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银行“开门红”行动中,价格战消费贷“价格战”硝烟弥漫。深陷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了43家商业银行(包括42家上市银行+广发银行,消费下同)34款参加“开门红”活动的金融消费贷产品发现,与往年相比,何去何贷款利率更低,价格战额度更高,深陷期限更长。消费营销方式更是金融花样百出:上新产品、发优惠券和拼团等等。何去何
事实上,价格战商业银行零售虽转型多年,深陷但消费贷一直不受重视。消费一方面,金融消费贷与信用卡功能重叠。何去何另一方面,“以贷养贷”和“资金挪用”等风控难题始终未解。
如今在扩内需、促消费背景下,消费贷进入放量阶段。如何与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及互金公司同台竞争?如何进行产品创新而非只拼价格战?海外消费贷市场有何可借鉴之处?
通过研究国内不同消费金融主体优劣势及竞争策略和海外消费金融市场经验与教训,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各参与主体将实施客户分层策略,机构之间则将加速分化。而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成为各消费金融参与主体的重中之重。
“开门红”促销是银行常规营销活动之一。
但与往年不同的是,银行今年促销活动力度更大。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统计43家银行微信公众号或手机银行App消费贷产品信息发现:最低贷款利率普遍处于3%-4%之间,多数银行消费贷最低利率与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持平,为3.45%,个别银行利率低于3%,但申请条件极其严苛。
不仅利率为近五年最低水平,而且消费贷额度更高、贷款期限更长。国有大行中,工行、农行和邮储均推出100万元高额消费贷产品,贷款期限长达5年,贷款利率与1年期LPR相同;建行“建易贷”产品额度由30万元升至50万元;交通银行“税融消费贷”产品不仅贷款额度达到80万,贷款利率低至3.15%,但该产品仅针对湖南省内社保参保人群、新市民。
当然,这里的贷款利率仅仅是理论值,贷款利率最终因申请人资质而异。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分析发现,43家银行消费贷产品申请条件大多与社保和公积金挂钩,高额低息消费贷产品均存在一定的前置条件,或针对特定区域,或针对特定人群。
更值得注意的是贷款分期期限延长。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发现,消费贷产品分期期限通常为3年,而今多家银行消费贷产品已延期至5年。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监管取向一致。
2024年2月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个人管理贷款办法》(以下简称“新规”),将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与原规定相比,“新规”明确了个人消费贷不得超过五年。这是监管机构首次明确贷款期限要求,其目的在于引导商业银行有效防范贷款期限错配风险,进一步优化贷款结构。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消费贷业务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与房贷相比,消费贷业务具有抗周期属性,能贡献更高的ROA(总资产收益率);另一方面,消费贷属于信用贷款,无抵押、无担保,考验商业银行风控能力。
在贷款利率下行与息差收窄趋势下,以消费贷为代表的消费金融业务因利润相对较高而有望成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增收创利的重要引擎。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头部优选客群的年利率在3%至6%之间,是具备资金成本优势的国有大行的“传统阵地”,风险相对可控、利润相对较高的次优客群的年利率在7%至16%之间。“开门红”消费贷利率优惠仅是银行短期促销手段,在“薄利多销”的策略下,如何平衡成本与收益是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的课题。
银行并非消费贷款市场的唯一主角。消费贷款领域还有哪些主要玩家呢?消费贷款市场蛋糕规模有多大?
一般而言,消费金融主要指剔除房贷外的其他个人消费贷款,通常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衡量。
人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住户消费性贷款(不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9.77万亿元,同比增长9.4%。
在该口径下,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规模约20万亿,约相当于2023年GDP的16%。市场规模不可谓不大。
除商业银行外,其他市场主体是哪些?商业银行和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格局如何?
总体而言,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已形成以银行为主、非银机构为辅的行业格局。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等。
据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发布的《2023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显示,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占比达71%。其中,信用卡业务占比达46%,银行(包括民营银行)自营消费贷占比约25%。
互联网金融公司市场份额约16%,持牌消金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约5%、4%。包括线下小额贷款公司在内的其他机构等约占3%。
互联网金融公司虽然市场占比尚未威胁到商业银行,但已快速成长为第二梯队。与电商消费场景的内嵌融合是其绝对优势,线上获客的便利性更是其优于商业银行之处。
商业银行则与消费金融公司具有较强的业务互补性。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低,但营运成本高,风控要求严格,不良贷款考核压力重,无法高效开展消费信贷业务。而消费金融公司是持牌金融机构,可以覆盖传统商业银行忽视的客群,但由于属于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其较为依赖同业借款补充资金。因此,二者在业务上具有良好的互补性。事实上,在现存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第一大股东为商业银行的有23家。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未来消费金融的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是巨大考验。一方面,消费金融合规经营和持牌经营更加规范。“新规”治下,监管机构对消费金融利率定价、品牌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逾期和催收等有严格限定。这要求消费金融机构坚守合规底线,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竞争更激烈。在低增长时代,不仅考验消费金融各类机构的资金管理能力,而且对客户运营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此外,消费金融的科技属性增强,新的科技应用加快迭代,拥有前沿技术和金融科技专利的消费金融机构将拥有独特竞争优势。
综合消费信贷、旅游消费金融、电商消费金融、教育消费金融、农村消费金融、汽车消费金融和家装消费金融等曾是消费金融的主流。随着新能源车的兴起,汽车消费金融成为银行发力的新方向。2023年,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等一众银行发力汽车金融业务。
以中信银行为例,2023年上半年,汽车金融量增质优。中信银行2023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信银行汽车金融放款规模达2546.06亿元,同比增长17.54%。逾期垫款率仅0.12%。
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市场多方竞争格局基本形成。与汽车金融公司等其他市场经营主体相比,商业银行优劣势均相当明显。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调研发现,在华泰汽车金融公司申请破产后,我国现存的24家汽车金融公司仍以汽车产业系为主。与汽车金融公司相比,商业银行客群基数大、网点覆盖能力强、资金成本较低和风控水平较高,有着更强的获客能力和定价能力。
但商业银行对汽车分期客户的资质要求较高,下沉市场触达有限。更何况,各商业银行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大部分汽车分期产品仅存在利率等基本要素的略微差异,缺乏整体解决方案,更缺与消费场景的融合。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统计发现,与国内造车新势力提供的汽车金融方案相比,银行汽车贷款方案并不占优势。以某车企一款新车为例,该车企官网与平安口袋银行App的售价一样。但在20%首付比例、60期分期贷款方案下,平安口袋银行App月供为3246.36元,而该车企官网月供为3035元,二者相差211.36元。在该车企提供的汽车贷款方案中,不仅贷款利率更低,而且免去了金融服务费。车企还会提供售后服务的优惠。
事实上,平安银行已在汽车金融领域深耕20年以上。据平安银行官方数据显示,该行自2002年进入汽车金融领域。2019年4月,成立汽车生态事业部,发力汽车金融。平安银行也是唯一一家获得汽车消费金融牌照的银行。
平安银行2023年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末,平安银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3079.26亿元,较上年末下降4.1%。但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271.17亿元,同比增长65.3%。
这与汽车行业发展趋势相一致。据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汽车分期业务不仅是国有商业银行推动零售业务转型,发展数字金融、场景金融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增长点,更是服务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提振汽车消费的重要助力。
汽车消费从首购为主阶段加速转向以增购换购需求为主的阶段,汽车消费的低频高价、重体验和服务的消费特点将更加显著。
基于此,商业银行应紧跟行业趋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既要抓住新车消费这个“主力军”,也要关注二手车和后市场消费两个重要领域;不仅要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在售后维护、修理、汽车零配件和附加品销售等领域,个性化定制汽车金融产品,还要打开“全场景服务”的新发展空间,抓住储能电站、充换电站等新金融场景,创新汽车金融产品。
消费金融一直在因应消费新业态和新场景而迭代,但消费金融将进入稳步增长阶段。波士顿咨询测算,2022年-2027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增速预计7%左右。而金融数字化发展联盟相对乐观,认为未来增速有望达到10%。高速增长时代已成为过去。
与此同时,以信用卡为介质的传统消费信贷市场将面临挑战。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发现,截至2023年6月末,17家系统性重要银行(广发银行、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未披露)信用卡未偿信贷余额7.44亿元,同比仅增长0.39%,较2022年末下降约230亿元,为有记录以来首次下滑。详见(《信用卡市场迎战不良贷款高峰|2023年新金融发展报告⑦》)
各金融主体逐鹿的消费金融市场未来有哪些趋势呢?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认为,从客户和产品角度而言,消费金融业务将呈现如下四大趋势:
一、银行信用卡业务将以存量客户运营为主,卡贷融合的模式可能会成为新趋势。部分银行和头部消费金融机构将可能整合消费金融业务,推动消费金融快速转型。
二、消费金融逐步扩大至普惠、乡村振兴和新市民等新的领域,逐渐回归消费金融的本质。在息差压降和征信成本潜在上升等新趋势下,银行消费金融迫切需要拓展新市民等客群,并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实现客户营销下沉。
三、无抵押信用类消费贷将成为银行零售业务增长新引擎。客户下沉可能导致风险上升,因此对消费信贷产品定价能力的要求更高,客户分层管理、风控模型亟需优化。
四、持牌消金公司或将迎来高速发展期,不排除未来有新消费金融公司出现可能。与此同时,互联网小贷市场集中度或将显著提升,兼并重组可能会出现新的风向。
海外消费金融市场有何经验和教训和新方向?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对比研究海外消费金融市场发展历程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尽管各国消费金融监管改革具体措施存在差异,但其改革重点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两个方向:一是防范系统性风险;二是重视金融消费者保护。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据此建议:
一是完善法规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消保工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监总局”)统筹负责金融消保工作。金监总局发布的第一号公告主题即是金融消费者保护。局长李云泽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做好金融消保工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消费金融涉及群体广、涵盖场景复杂,各金融机构务必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置于高位。
二是优化信息共享机制,降低风险成本。完善的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是保障消费者金融权益和获得投资者信任的关键。建议相关机构主导建立个人征信平台,将个体投资者的金融信用数据纳入个人征信平台,实现行业信息共享,从而有效降低机构的风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