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玉米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农业那么今后市场化改革可能会向水稻和小麦延伸。侧供”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表示。玉改革“玉米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收入下降,米打明年这是头阵改革初期难以避免的阵痛期,但这不是向水小麦改革的目的,而是稻和理顺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活起来。延伸”李国祥说,农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侧供确保农民种粮不吃亏。玉改革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杨仕省 北京报道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表述首次出现,米打明年是头阵在一年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
“玉米补贴下来了,向水小麦但黄豆的稻和补贴还没下来。”12月21日,黑龙江省农垦局红兴隆分局597农场玉米种植大户阚延敏高兴地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随着今年玉米临储政策的取消,玉米购销面临着价格下跌和需求疲软的双重难题,收购形势极其严峻。”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李国祥对《华夏时报》记者说,从“打头阵”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到支撑性的农地制度改革,目标就是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从已经披露的各政策指导精神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政策重点方向,涵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土地改革、农村产权改革等多方面。与此相关,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除了定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外,还重点讨论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初稿,正式稿有望明年1月底发布。
改善玉米供需
农业供给侧改革主要是“结构”的调整,供给侧改革不是减少农产品的供给,而是调整。“这样的调整已在进行,首先是棉花由临时储备政策转变为直补政策,接着便是玉米临储政策改为‘价补分离’。”李国祥说。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10月20日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再次提出,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减玉米、增大豆,发展规模化的棉花、糖料等种植基地。“国家推进玉米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很大。”李国祥说。
粮食安全是根本原则。“今年国家发给农民的玉米价外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种植玉米起到了鼓励作用。未来补贴不但不能减少,反而会增加。”李国祥说。
今年以来,农业部突出抓好九大重点,位列第一的就是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其思路就是“保谷物、减玉米”。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按照国务院的部署,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力推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相关措施的落地,加快玉米种植结构调整。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稻麦口粮生产保持稳定,库存压力大的玉米已调减3000万亩以上,市场紧缺的大豆面积则增加了900万亩以上。
今年是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第一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最重要的就是价格机制。
去库存刻不容缓
国家之所以取消了实施8年的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玉米市场已经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局面。“现在国家库存量最大的就是玉米,高达2.5亿吨。”据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叶贞琴介绍,去年国家公布粮食12连增,超过一半的“功劳”归功于玉米。
“这两年,国家玉米库存粮满为患,加之国内玉米价格比国外玉米价格高,使得国家对外拍卖的玉米赔本都卖不出去。”22日,中储粮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现在每吨玉米每年的库存成本大约在252元,国家财政一年需要付出的玉米库存成本费就超过630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开支。因此,玉米“去库存”刻不容缓。
实施“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玉米新政,既会对上游玉米种植面积调整、产量调整,也会对减少玉米库存总量、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改革取得的效果很明显。李国祥认为,国家对玉米收购从“临储”制度改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制度的方向是正确的,但粮食调控政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
“现阶段,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最大难题是针对粮食的去库存。”前述中储粮官员说,现在,国库粮食对外拍卖越来越艰难,以玉米来说,还有两三年前的玉米存量,且数量巨大。
李国祥认为,造成当前国有粮库严重超负荷,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国有粮库管理混乱,在粮食收购、保管、轮换销售等方面有利可图,助长了一些不法行为。按照现有粮食收储补贴政策,执行收储政策的粮库每收购一吨“托市粮”即可获得收购手续费50元、保管费86元,陈粮轮换销售手续费每吨30元,另外还有差价补贴,而这一系列“好处”使得国有粮库爆满,销不动、调不出、储不下。
因此,李国祥认为,从目前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进展来看,对粮食的改革还没有触及到粮食的储备管理、拍卖和进出口。
农民增收有待全方位改革
尽管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等官员谈到农业供给侧改革时,均强调要保障农民的收入不降低,但这不是一个很轻松的话题。“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改革阻滞不前的大背景下,农民增收很艰难。”李国祥说,这些年玉米的改革就能说明问题。
在农业经营收入方面,现在针对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产品品种都在“去库存”。国内外粮食价格严重倒挂,政策性粮食提价收购已触及“天花板”,整个大宗农产品价格回升的难度也非常大。在转移支付上,现在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农业补贴大致是每亩90元左右,对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的养老金最低标准是每人每月70元,这两项转移支付标准都很偏低。此外,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却因受土地改革进展阻滞影响,农地、农房很难抵押出去,很难获得更多的收入。
“尽管统计数显示中国农民收入保持了连续六年的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还很大。”在前不久的某经济转型论坛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这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然略有缩小,但并不是农民的收入真正增加了。“现在城乡差距大、农村发展长期滞后的重要原因是,农村的三块地难以变成资本,农民很难获得财产性收入,口袋鼓不起来。”宋晓梧认为,下一步还会继续加大对农地制度的改革。
“影响农民提高收入的一系列制度性障碍尚未消除,不仅会继续扩大城乡贫富差距,加剧收入分配不公,还会冲淡中央多年来给农民的各类好处。”李国祥认为,进一步完善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快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保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步伐,扎实推进整个农业供给侧改革。
“如果玉米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那么今后市场化改革可能会向水稻和小麦延伸。”农业部农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习银生表示。“玉米价格下跌导致农民收入下降,这是改革初期难以避免的阵痛期,但这不是改革的目的,而是理顺价格形成机制,让市场活起来。”李国祥说,应该进一步完善补贴政策,确保农民种粮不吃亏。